您好!欢迎访问亿欧商务资讯网
广告位

2025 全球创新百强集群城市,“深圳-香港-广州” 首登顶,中国 24 席数量三连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 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城市排名。“深圳 - 香港 - 广州” 首次超越 “东京 - 横滨”,登顶全球第一。该排名通过国际专利申请量、科研论文发表量、风险资本交易量三项指标评估。全球百强创新集群分布于 33 个经济体,中国以 24 个集群数量连续三年位居首位,美国 22 个,德国 7 个 。

一、头部竞争破局:中国集群登顶改写全球排序

本年度百强创新集群最显著的变化,是 “深圳 - 香港 - 广州” 创新集群首次打破日本 “东京 - 横滨” 集群的长期垄断,跃居全球第一。这一突破并非偶然:从技术产出看,该集群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球 9%,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技术转化速度与产业落地效率均居全球前列;从协同能力看,珠三角完整的制造业链条与港澳顶尖的科研资源深度融合,形成 “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产业应用” 的无缝衔接,支撑其实现历史性跨越。

头部其他集群虽保持竞争力,但优势逐步收缩:日本 “东京 - 横滨” 集群退居第二,虽仍以 10.3% 的全球 PCT 申请量占比维持技术输出优势,但在创新协同效率上已显乏力;美国 “圣何塞 - 旧金山” 集群(硅谷核心)位列第三,依托成熟的创投生态和高端人才储备,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仍具先发优势;中国 “北京”“上海 - 苏州” 集群分别以第四、第六的排名稳固头部地位,其中北京以 4% 的全球科学论文发表量,成为全球基础研究产出最高的创新集群。

二、数量分布领跑:中国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一

从百强集群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呈现 “亚洲崛起、多极并存” 的特征,中国的数量优势持续扩大:

中国:以 24 个百强集群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较排名第二的美国(22 个)多 2 个,远超排名第三的德国(7 个)。入围集群覆盖范围广泛,既有 “北京”“上海 - 苏州” 等常年稳居前十的传统强集群,也有宁波(第 93 名)、宁德(第 99 名)两个新晋力量 —— 宁波凭借汽车智能制造与新材料技术升级成功突围,宁德则依托动力电池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成为新能源赛道的创新代表。

动态调整显现:榜单同时存在 “退出” 情况,中国兰州、福州等此前入围的集群,因创新投入增速放缓、产业与科研协同不足,暂时掉出百强,这也反映出中国区域创新发展需进一步强化均衡性与可持续性。

三、核心指标亮眼:创新质量与特色路径凸显

在 WIPO 重点监测的两大核心指标中,全球百强集群呈现差异化发展特征,中国集群表现尤为突出:

科技产出高度集中:科学论文发表量前三均为中国集群,北京(4%)、上海 - 苏州(2.5%)、深圳 - 香港 - 广州(2.4%)的产出占比,凸显中国核心集群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PCT 申请量前三则集中在亚洲,东京 - 横滨(10.3%)、深圳 - 香港 - 广州(9%)、首尔(5.4%)的表现,印证亚洲集群在技术产业化层面的强劲实力。

创新密度特色鲜明:以人口规模计算的创新密度排名中,美国 “圣何塞 - 旧金山”、英国 “剑桥” 凭借高端人才集聚领跑;中国 “宁德” 集群则成为亮点,依托新能源产业的高度集聚,成为榜单中创新密度最高的非欧美集群,证明 “特色产业驱动创新” 的路径可高效激活区域创新活力。

四、百强创新集群城市排名

创新集群城市(Cluster name)排名 Rank国家/地区代码 Economy
深圳 - 香港 - 广州(Shenzhen-Hong Kong-Guangzhou)1CN / HK
东京 - 横滨(Tokyo-Yokohama)2JP
圣何塞 - 旧金山(San Jose-San Francisco)3US
北京(Beijing)4CN
首尔(Seoul)5KR
上海 - 苏州(Shanghai-Suzhou)6CN
纽约市(New York City)7US
伦敦(London)8GB
波士顿 - 剑桥(Boston-Cambridge)9US
洛杉矶(Los Angeles)10US
大阪 - 神户 - 京都(Osaka-Kobe-Kyoto)11JP
巴黎(Paris)12FR
杭州(Hangzhou)13CN
圣迭戈(San Diego)14US
南京(Nanjing)15CN
新加坡(Singapore)16SG / MY
华盛顿 - 巴尔的摩(Washington Baltimore)17US
武汉(Wuhan)18CN
特拉维夫 - 耶路撒冷(Tel Aviv-Jerusalem)19IL
西雅图(Seattle)20US
班加罗尔(Bengaluru)21IN
阿姆斯特丹 - 鹿特丹(Amsterdam-Rotterdam)22NL
费城(Philadelphia)23US
成都(Chengdu)24CN
大邱(Daegu)25KR
德里(Delhi)26IN
慕尼黑(Munich)27DE
名古屋(Nagoya)28JP
西安(Xi'an)29CN
柏林(Berlin)30DE
芝加哥(Chicago)31US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32SE
多伦多(Toronto)33CA
青岛(Qingdao)34CN
丹佛(Denver)35US
悉尼(Sydney)36AU
奥斯汀(Austin)37US
休斯顿(Houston)38US
合肥(Hefei)39CN
苏黎世(Zurich)40CH
台北 - 新竹(Taipei-Hsinchu)41TW*
哥本哈根(Copenhagen)42DK
科隆 (Cologne)43DE
长沙(Changsha)44CN
巴塞罗那(Barcelona)45ES
孟买(Mumbai)46IN
马德里(Madrid)47ES
莫斯科(Moscow)48RU
圣保罗(São Paulo)49BR
天津(Tianjin)50CN
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51US
墨尔本(Melbourne)52AU
罗利(Raleigh)53US
斯图加特(Stuttgart)54DE
布鲁塞尔 - 安特卫普(Brussels-Antwerp)55BE
米兰(Milan)56IT
重庆(Chongqing)57CN
伊斯坦布尔(Istanbul)58TR
亚特兰大(Atlanta)59US
赫尔辛基(Helsinki)60FI
达拉斯(Dallas)61US
蒙特利尔(Montreal)62CA
德黑兰(Tehran)63IR
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64DE
恩荷芬(Eindhoven)65NL
温哥华(Vancouver)66CA
迈阿密(Miami)67US
济南(Jinan)68CN
剑桥(Cambridge)69GB
哈尔滨(Harbin)70CN
都柏林(Dublin)71IE
长春(Changchun)72CN
波尔图(Porto)73PT
维也纳(Vienna)74AT
沈阳(Shenyang)75CN
匹兹堡(Pittsburgh)76US
牛津(Oxford)77GB
菲尼克斯(Phoenix)78US
墨西哥城(Mexico City)79MX
郑州(Zhengzhou)80CN
厦门(Xiamen)81CN
罗马(Rome)82IT
开罗(Cairo)83EG
金奈(Chennai)84IN
奥斯陆(Oslo)85NO
吉隆坡(Kuala Lumpur)86MY
海德堡 - 曼海姆(Heidelberg-Mannheim)87DE
大连(Dalian)88CN
华沙(Warsaw)89PL
里昂(Lyon)90FR
汉堡(Hamburg)91DE
盐湖城(Salt Lake City)92US
宁波(Ningbo)93CN
曼彻斯特(Manchester)94GB
釜山(Busan)95KR
安阿伯(Ann Arbor)96US
哥德堡(Göteborg)97SE
澳门 - 珠海(Macau-Zhuhai)98CN
宁德(Ningde)99CN
镇江(Zhenjiang)100CN

此次百强创新集群报告的发布,不仅标志着全球创新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固化,也为各国优化创新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中国而言,未来需在巩固头部集群优势的同时,加大对新晋集群的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推动区域创新从 “数量领先” 向 “质量与数量双优” 转型,为全球创新生态的协同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内容参考来源:www.wipo.int/web/global-innovation-index/2025/innovation-clusters

标签:
欢迎内容投稿,业务咨询与推广合作可联系邮箱:info@euobiz.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素材由第三方供稿或网络公开信息整理,若其中内容有误或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向我们提供确切的证明,以便我们进行核实处理。本站所展示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感谢您的关注和对我们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uobiz.cn/intl/2025-global-top100-innovation-clusters.html